“人總是要死的,但死的意義有不同”,“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,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?!?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追悼會上,毛澤東發(fā)表重要講話,對張思德短暫一生做了高度評價,并用“為人民服務”五個大字概括了張思德崇高的精神品質(zhì)。同年9月21日,這篇演講以《為人民服務》為題發(fā)表在延安的《解放日報》上,奠定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“為人民服務”宗旨的思想基礎。1945年黨的七大正式把“為人民服務”思想寫進黨章,明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根本宗旨。
張思德精神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,他用短暫的一生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精神的真諦。1915年張思德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一個窮苦人家,吃“百家奶”、穿“百家衣”長大,養(yǎng)母為了讓他記住百姓的恩情,給他取名“思德”。1933年17歲的張思德加入了紅軍,通過革命的歷練、黨的教育以及深入地思考學習,他更加堅定了共產(chǎn)主義信仰和革命信念,于1937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1944年9月5日,張思德在陜北安塞縣燒炭時,炭窯崩塌而犧牲,時年29歲。張思德一生忠于黨和人民,無私奉獻,是全黨全軍為人民服務的楷模。
張思德精神是舍己為人、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。長征途中,紅軍糧食稀缺,為了戰(zhàn)勝饑餓,黨組織發(fā)出了“嘗百草”的號召。張思德在“嘗百草”活動中身先士卒,有一次他搶下戰(zhàn)友手中的“水蘿卜”自己先嘗,結果中毒昏倒,他總是把生的希望讓給戰(zhàn)友,把犧牲的危險留給自己。張思德任八路軍云陽留守處警衛(wèi)連三班副班長時,接到押送一批重要物資到延安的任務,行車途中遭遇暴雨直至深夜,道路泥濘無法行進。為保證物資安全,張思德讓車隊停止前進,搭棚讓戰(zhàn)士休息,而他自己一直在暴風雨中檢查物資和車輛的安全。1944年初,張思德響應黨中央大生產(chǎn)運動的號召,主動到安塞燒木炭,不幸遭遇窯頂坍塌,在窯洞傾倒下來的那一刻,張思德拼盡全身力氣將戰(zhàn)友推出窯洞,而自己被埋在了炭窯廢墟下。張思德的為人民服務就是這樣的全力以赴,隨時隨地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,直至獻出生命。
張思德精神是顧全大局、服從安排的忠誠精神。在張思德的革命生涯中,從戰(zhàn)士到班長,從班長又做回戰(zhàn)士,黨叫干啥就干好啥,對職務的變動張思德從來沒有任何怨言。無論在什么崗位,張思德總是起模范帶頭作用,不怕苦、不怕累,哪里最苦最累,他就出現(xiàn)在哪里。革命需要他當班長,他就把全班帶領成經(jīng)得起考驗的戰(zhàn)斗集體;革命需要他當戰(zhàn)士,他就欣然接受組織安排,兢兢業(yè)業(yè)地做好每一項工作——做過通訊員、當過警衛(wèi)兵、開荒種地、喂豬燒炭……在平凡崗位上踐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。張思德說“當班長,是革命的需要;當戰(zhàn)士,也是革命的需要”,他用樸素的語言道出了共產(chǎn)黨員忠誠于黨、服從于革命需要、無私無畏的高尚境界。
張思德精神是身先士卒、勇于擔當?shù)膶嵏删?。作為革命?zhàn)士,張思德勇敢機智、身先士卒、屢立戰(zhàn)功。長征期間,他曾只身泅水過江,奪得敵人的渡船,為紅軍強渡嘉陵江創(chuàng)造了條件;在川西茂洲地區(qū),張思德一人奪得敵人兩挺機槍,被戰(zhàn)士們親切地譽為“小老虎”。作為根據(jù)地建設者,張思德積極響應黨的號召,勇于擔當。1938年冬,延安展開了“自力更生,發(fā)展生產(chǎn)”的大生產(chǎn)運動,張思德率先承擔燒炭任務,他認真鉆研工藝、不斷改進技術、一絲不茍確保每道工序高質(zhì)量完成,3個月順利完成燒炭3萬斤的任務。張思德是一名普通的黨員,但他無論做什么都以先鋒、模范標兵的標準要求自己,拋卻自身利益,投身于為黨和人民抗爭的事業(yè)中。
張思德同志已逝世70多年,他的故事上了報紙、寫成小說、拍成電影,他激勵和培育了一代代中國人舍身忘我、不怕犧牲、勇于奉獻。張思德只是一名普通的共產(chǎn)黨員戰(zhàn)士,沒有彪炳史冊的功勛、沒有感天動地的豪言壯語,他只是始終如一地做好平常工作。而他的偉大正在于在平凡的崗位上完全踐行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,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和革命事業(yè)。而這一點對每一個普通黨員、每一個普通人都極具示范性,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有益于黨、有益于人民、有益于社會的人。張思德精神具有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(diào)的“可學可做,可追可及”的普遍意義。
以“為人民服務”為核心的張思德精神,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,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中國共產(chǎn)黨為人民而生,因人民而興,在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指引下,牢記初心使命,植根人民群眾,在重大事件和關鍵時刻始終做到人民利益至上,堅持“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”。共產(chǎn)黨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國家新征程中,踐行張思德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品質(zhì),腳踏實地、久久為功,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(fā)展和社會全面進步,讓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實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續(xù)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“讓人民生活幸福是‘國之大者’。”張思德精神必須永續(xù)發(fā)揚、世代傳承。
(作者曹丙燕,系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,文學博士;作者鄧賽,系馬克思主義學院2021級研究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