強姧伦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,中文字幕一区三区人妻不卡,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视频,日韩成人在线免费观看

X

科大學者/故事

史國華:我所經歷的學校搬遷
發(fā)布時間:2020-11-23 點擊:


從入校到退休,50多年時間里我經歷了學校的四次大搬遷。從淮南到濟南,從濟南到肥城,從肥城再回濟南,又從濟南遷至泰安——從淮河之南到黃河之南,地理位置上的升級,也象征著學校發(fā)展的升級。而且這種搬遷,不像單身青年簡單單單帶著行李外出暫住,而是舉家大搬遷,學校在哪,家就在哪。正因如此,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學校一路走來的艱辛、變革,以及深植在師生心中那種團結和砥礪奮進的精神。

1963年,我身在淮南礦業(yè)學院。當時,學校成建制并入山東煤礦學院,由此我經歷了從淮南到濟南的第一次搬遷。這次搬遷適逢三年困難時期結束不久,各方面條件都很艱苦,但濟南方面的老師和職工對我們格外照顧,讓我感動不已。當時房少人多,住房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,兩家共住一套房,共用一個廚房,共用一個衛(wèi)生間。為了讓我們住得舒心,一些山東礦院的教職工主動讓出自己的房子,搬到教室、辦公室甚至實驗室住,有的一住就是好幾年。當時我剛結婚不久,與另外一家人合住一套房,已經堪稱是特別照顧了。

1964年,來自江蘇煤專、江西礦院等地的4個單位的師生與我們合并,學校人數(shù)急劇增長。隨著南方人的融入,飲食差異、水土不服等新問題也迅速出現(xiàn)。但當時大家心往一處想、勁往一處使,始終在想辦法克服困難:身體不舒服就互相照應,食物不適應就彼此交換,教職工多吃點苦,把最好的食物、資源都留給學生。日子一天天過去,大家很快適應了新的環(huán)境。

作為一個團隊的領頭羊,當年領導干部在思想、行動上發(fā)揮統(tǒng)領作用,是我們的堅實后盾。每個星期六下午是固定的義務勞動時間,我們稱之為“共產主義義務勞動”,大家共同修建操場、平整馬路、除草綠化。領導也不例外,沒有架子,不說空話,帶頭干活,很快學校的面目煥然一新。學校一步步壯大,不到3年的時間,來自天南地北的兄弟姊妹,從思想上到生活上,高度統(tǒng)一起來,學校也成為紅旗單位。原中共中央委員、教育部長兼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,曾率領其他名牌大學的校長到學校來參觀,《大眾日報》全面介紹了山東礦院的經驗并發(fā)表了社論。不久,《光明日報》又專門對學校進行了報道,給了我們巨大鼓舞。

第二次搬家,是把我的生活和教學都搬進了肥城礦區(qū)。我記得搬家是在11月,裝車時我?guī)Я讼渥?、被子、劈柴,車在路上顛簸了兩個多小時,半路還發(fā)生了拋錨,下午5點多才趕到肥城的三十二工程處。上級給我安排了住處,是一個長期無人居住的工棚,但車開不進去,只能停在工棚遠處一個小廣場,離工棚還有四五十米。幸好朱茂林老師在等我,還有司機幫忙卸車,三十二工程處的家屬、小孩也都趕來幫忙。

這次搬家,包括我在內的七八家,算是徹底搬離了濟南。1971年在肥城期間,采煤大隊招了四個班,由于住宿條件有限,其中兩個班作為教學點,直接住到了肥城礦務局大封煤礦和陶陽煤礦。教學點有采煤老師、外語老師、測量老師、井礦老師,七八個老師,大家住在礦上一個舊倉庫里,距離三十二工程處的家有十幾里路,我根本就沒有機會回家,家人孩子自然不常見到。

一年時間里,老師陪著學生們,吃住都在礦上,教學也在礦上,但同學們從沒有過怨言。當時趕上“文革”,大學一度停招,學生文化程度參差不齊,好點的也僅有高中文化,個別的還是小學文化,聽課像是云里霧里。但好在大家都很努力地想跟上隊伍,老師心里也憋著一股勁兒要把學生培養(yǎng)好,仿佛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。根據(jù)不同學生的情況,老師一邊補課,一邊因材施教,沒有放棄任何一個學生。當然我們自身也在不斷充電,因為在礦上教學要與生產、設計施工相結合,所以我們也在向礦上的工人、技術人員學習,他們的生產技術和經驗,對我們來說都是珍貴的教學財富。

“山東大地紅爛漫,到處都是礦學院?!边@是我經歷第三次搬遷的背景,當時肥城、兗州、萊蕪到處都是礦業(yè)學院,這樣的分散辦學適應不了繼續(xù)招生的需要,也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,于是領導層決定整個學校遷回濟南。其實1971年11月,省里已經決定在泰安把各點合并,不再遷回濟南,但是面對泰安校舍暫時不足和必須繼續(xù)招生的兩難,肥城采煤大隊還是只能暫回濟南。我們搬回濟南時,原來的房子早被別人占了,有的老師家只能住在教室里。我還算幸運,住進了平房,雖然沒有衛(wèi)生間也沒有廚房,但已經挺滿足了。畢竟那幾年,看毛主席著作、讀毛主席語錄、搞革命才是最大的政治任務,根本沒有讀書和工作的機會。所以能重回教師崗位,大家都覺得彌足珍貴。

1975年,采煤系作為第四次搬遷中最后一個搬走的系,在現(xiàn)在這個地方(泰安)塵埃落定,我也隨著來到泰安。當時真是高興,因為我在被稱為“西伯利亞樓”的二樓上有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!泰安校內有四座家屬樓,再也不用幾家人擠在一起生活了。我的房子南北兩間,有衛(wèi)生間,有廚房,還有個小客廳,雖然跟現(xiàn)在的住房條件沒法比,但當時已是莫大的知足與感恩。

現(xiàn)在想起來,我經歷的每次搬遷,簡單來說是校址的變更,往大了說是一次次的深度大融合。學校不斷向更高層次發(fā)展,這是學校的歷史,而我們處在歷史的滾滾車輪中,也創(chuàng)造著歷史。領導帶領下的一往無前、同事之間的鼓舞幫扶、師生之間的互敬互愛,在那些艱苦奮斗的日子里、在現(xiàn)在的回憶里都熠熠生輝。這種艱苦奮斗的信念也延續(xù)深植,溫暖著每個人的心。這段珍貴記憶,至今深藏在我腦海中。

選自《科大故事①》(2016年9月出版)(講述:史國華 整理:許志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