強姧伦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,中文字幕一区三区人妻不卡,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视频,日韩成人在线免费观看

X

科大學者/故事

蘇學成:我眼中的科大發(fā)展
發(fā)布時間:2022-04-11 點擊:

記得當年我1964年大學畢業(yè)分配到濟南咱們學校時,印象最深的,就是學校太小了,學??偣膊?000多人,教學樓就是現(xiàn)在濟南校區(qū)的東樓和西樓。

那時全校就3個系。最大的是采煤系,兩個專業(yè),一個采煤,一個礦井建設,在西樓;東樓有兩個系:一個是機電系,另一個是經(jīng)濟系。機電系比采煤系小,但是比經(jīng)濟系大。東樓的一樓、二樓是機電系,三樓是經(jīng)濟系。機電系就一個機電專業(yè),經(jīng)濟系那就更小了。

我們機電系,電的教研室兩個:一個是“礦山電工”教研室、另一個是“普通電工”教研室。我上大學的時候,沒聽說過有“普通電工”這門課。后來才知道就是電工學,是非電專業(yè)的課。我學了五年的自動化專業(yè),教非電專業(yè)的電工學,感覺到學非所用,有些失落。

但是失落歸失落,那時候的氣氛和現(xiàn)在不一樣??捎靡皇赘鑱硇稳荩?span style="text-indent: 2em;">就是“哪里需要哪里去,哪里艱苦哪安家”。在濟南算不上艱苦,既然這里需要我,那就在這里干吧。所以,慢慢地就安下心來了。這是我進礦院最深的印象了,永遠也忘不了。

彈指一揮間,40多年過去了,如今的學校,已是今非昔比,怎么也想象不到,科大會發(fā)展到現(xiàn)在的規(guī)模。青島校區(qū),占地3000畝,18個學院,其中就有自動化學院;我也從未曾想到,機器人研究中心還有單獨一座樓,樓里有完善的實驗室和大小車間。

因此,我最大的感覺就是,科大的發(fā)展確實很快、很快。建校55周年的時候,我寫了一篇紀念文章,題目叫做《跟隨著科大的步伐前進》。文章大意是,自1964年大學畢業(yè)分來學校任教,此后我一直是跟隨著科大發(fā)展的步伐走的。科大不僅規(guī)模大了,水平也上去了。兩年前,山東省評選省屬重點高校的時候,我們是入選的5所重點高校之一,據(jù)說票數(shù)還是第一。這充分證明,我們學校從那么一所“小”大學發(fā)展成為省屬重點大學,跨度是非常大的。為什么會發(fā)展得如此之快呢?我也思考過,原因最主要有兩條:一是我們學校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,再一個就是有一支好的教師隊伍。

這不是空話。我對我們學校領導班子有個認識,其突出特點是:想干事,能干事。想干事:主要心思是想著發(fā)展學校、提高學校的實力和地位,一心往前趕,這是歷屆領導班子的特點;能干事:他們做出了很多有利于學??焖侔l(fā)展的正確決策。

關于領導的正確決策,我僅舉兩個例子。

第一個,學校20世紀80年代曾經(jīng)提出一個口號,叫“兩個中心”,一個是以教學為中心,另一個就是以科研為中心?!敖虒W為中心”當時毫無爭議,因為礦院一直是一切圍繞教學的,“教學為中心”天經(jīng)地義;而當時的礦院,科研很弱,只有少數(shù)教師結合煤礦生產搞一些為生產服務的項目,如礦山壓力、爆破、礦井支護、井下通訊、三下采煤、防滅火、大傾角皮帶等等,比較成氣候的就是礦山壓力,但總體上科研還是很弱的,或者說還是處于很次要的地位的。在此背景下,學校提出科研也是一個“中心”,爭議很大,認為這既不正確也會“沖擊教學”,這是我親身經(jīng)歷的。但是領導不僅提出來了,而且還堅持下來不動搖,強調作為工科高校,培養(yǎng)出來的人才應該在工程建設方面有所作為,有創(chuàng)造力,這樣的人才越多,證明學校辦學質量越高,只有教師進行了研究,才能提高教師自身的水平;教師水平提高了,學校教學水平才能提高。這一遠見卓識,給我的印象特別深。

在此倡導下,像雨后春筍一般“冒出”了很多研究所,除了原有的礦山壓力課題組成立了研究所之外,還有像爆破所、巖土所、皮帶所、應用數(shù)學所、通訊所、變頻所等等。像我們的機器人研究,那就是幾年以后的事了。這些研究所不僅成立了,而且領導還根據(jù)各研究課題的大小、重要性等等,明確地給出編制。給編制不容易啊,那可是實實在在的支持。這個配套太給力了,既有口號又有政策,還有配套措施,這一下就把我們科大的科研快速提上去了。

此后的幾年中,學校確實出了一些標志性成果,比如說礦山壓力,在全國也是認可的,其中在棗莊做鑒定測試,選定的預報點都在預定時間內實現(xiàn)了,這個很有說服力;再就是應用數(shù)學所的應用數(shù)學研究,當時國內有一大批搞應用數(shù)學和Petri網(wǎng)的,幾年之后,在全省高校應用數(shù)學研究中,水平靠前的三家就有我們學校;Petri網(wǎng)研究也是國內靠前的幾家之一。將各所的成果綜合起來,我校在省內的學術地位就上去了。

后來,宋院士評上中科院院士,是當時煤炭部所屬高校唯一的一位;另一個綜合性標志是,省里第一次評選重點學科和實驗室,科大就獲批7個,表明科大的實力達到了省內前列。

第二個重大決策,就是搬遷青島。這件事一開始爭議很大,我當時也很消極,說“黃島不是青島”。鑒于我的經(jīng)歷,我對這場爭議還是理解的。因為已經(jīng)退休的、年紀大的或因為家庭原因不能來青島的,他們肯定想不通。在那個時代,人們心目當中,單位就是家、就是依靠,“家”走了,依靠就沒了;特別是那些老領導、老干部和老教師,為學校貢獻了一生心血,單位更是他們的“家”;學校搬走了,“家”沒有了,所以很傷感。

我是有親身體驗的。1970年,學校搬往泰安后,我們這些家屬在濟南的人就成了“濟籍泰人”,吃食堂、住單身宿舍,回濟南就像“探親”;1991年電系搬回濟南,我們的困難才得以根本改善。好在我們沒有因處境而怨天尤人,我們的863項目恰恰就是這期間干的。因此,我的體會是,領導有責任盡力照顧好因搬遷受到影響的人們,沒讓他們感到心涼和失望,特別是那些老領導、老干部和老教師,他們的一生都獻給了科大,應該優(yōu)待他們;泰安濟南的同去,也能自我奮進,干出新天地;三地的領導,對那些老科大的人們,千萬不能忘了對他們的關照。

在理解的同時,我也客觀地說,搬遷青島搬對了。冷靜下來就會看到,青島的區(qū)位優(yōu)勢是顯而易見和綜合性的,對學校發(fā)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,從大局看是對的。立竿見影的效果,最起碼有引進人才的優(yōu)勢,這是學校發(fā)展的基本條件;報考的學生多了,生源質量就提高了。這兩條,泰安是不具備的。存在的問題就是如上所述,傷了那些不能來的同志。對此學校也陸續(xù)做著補救工作。

我們學校有一支好的教師隊伍,這是學校快速發(fā)展的另一個基本條件。因為科大前身是搞煤礦的,這么多年的環(huán)境和實踐鍛煉,養(yǎng)成了不怕苦、能吃苦、扎實和樸實的作風,有一股想干事、能干事的勁兒。像以劉鎮(zhèn)國為代表的大批教學名師,為培養(yǎng)學生做出了突出貢獻。當年的教師對礦上大多很熟悉,其突出特點是面向煤礦生產一線搞科研。宋院士和鄧鐵六老師,他們礦山壓力和礦壓儀器的研究國內拔尖;陶華學老師的測量學成果豐富,團隊后勁十足;吳榮光老師的井下通訊,當時很有影響;胡峰老師不僅光面爆礦在煤炭系統(tǒng)有名,就連噴漿機械手他早在 1970 年就親自研制過;周文安老師的巷道支護、巖土工程研究很深透,他和胡峰老師是我搞噴漿機器人的第一批親老師;孫可文老師的大傾角皮帶;沈光寒院長“三下采煤”、范明訓的“通風及滅火”研究都很活躍;王良軍老師對提升機的研究,在煤炭系統(tǒng)是名副其實的權威,等等,不一枚舉。特別值得強調的是,他們不是單槍匹馬,都帶有一批年輕教師,實際上是一大批教師活躍在生產一線。后來,這批青年教師中的很多人成了校內外、省內外的領軍人物,他們又做出了一批更優(yōu)秀的成果。這都表明,我們學校教師的水平和貢獻是實實在在的,作風是過硬的。

學校發(fā)展,大家都有貢獻,領導有貢獻,教師、職工有貢獻。看到這些發(fā)展,也要銘記那些為學校做出貢獻的同志,特別是沒有來青島的老同志。同時也要銘記那些為搬遷青島做出突出貢獻、付出艱辛努力的領導、干部、職工,銘記他們的功勞和精神。

總之,礦院和科大的發(fā)展史是光榮的、值得驕傲的。我們要永遠銘記為這一發(fā)展做出貢獻的人們!

選自《科大故事》(2016年9月出版)講述:蘇學成 整理:田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