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986年,山東礦業(yè)學院外語教研室被煤炭工業(yè)部評為非生產(chǎn)單位唯一先進集體。
當時這個榮譽很不起眼。作為煤炭行業(yè)來講,學校并不是煤炭部的主體;而對礦業(yè)學院而言,外語教研室更不是它的重點教研室。
外語教研室之所以獲得人們的關注,是因為它的英語教學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。
當時的大學外語,包括大學英語、大學俄語等,統(tǒng)稱為公共外語,簡稱“公外”。20世紀80年代前,“公外”在大學里是不受重視的一門課,“公外”老師也沒有地位。從外語學院畢業(yè)的學生,分到哪個學校去當“公外”老師,感覺就好像低人一等。20 世紀80年代以后,情況發(fā)生了巨大變化,尤其是1982、1983年,國家實行改革開放,外語就“熱”起來了。外語教學受到空前的重視,外語老師也累起來了,每人教的班級都很多,因為所有的學生都要學外語。尤其是從八五級開始實行大學英語四、六級統(tǒng)考,更給教師加重了任務。
當時的學校領導,對外語都比較重視。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搞好外語教學,外語教研室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,其中之一就是分級教學。具體來說就是新生入學以后,先進行英語水平摸底,根據(jù)摸底考試的成績,分成A班、B班和C班。A班是快班,B班是中班,C班是慢班。大學英語,從以前不起眼的一門課程,成為一門最重要的課程,給英語老師帶來了極大的壓力。大家都感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,總要想辦法讓學生過關嘛。為了給學生鼓勁,老師們經(jīng)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就是:只要老師好好教,學生好好學,這個四級考試沒什么了不起,肯定能過關。當時,我任教研室主任,我提出的要求是:正常地教,認認真真地教,不要加班加點,不要搞題海戰(zhàn)術,不要成天做模擬考題。
當時提出這個要求,我是有底氣的。因為以前的外語教學,通用的套路是抓閱讀能力培養(yǎng),把讀懂課文、學會語法分析作為重點,對于聽說,根本不管。在這個模式下,題海戰(zhàn)術是有效的,但四、六級有很大一塊是聽說能力測試,這個模式就不靈了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大家動腦筋、想辦法,進行了另一項改革,就是和電化教研室合作,開展一個錄像教學和老師面授相結合的實驗,即用外教制作的教材錄像和我們自己老師面授相結合的教學方式。學生先到電教室看錄像,聽外國人講地地道道的英語,然后再回到教室,聽自己的老師講。這樣一來,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。學了多年的英語,光聽老師的,從沒聽見過英國人美國人怎么說,這才是真正的英語,而不是中國式英語。
這項改革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。在以后的英語四級考試中,與全國十二三個煤炭院校相比,山東礦業(yè)學院的四、六級通過率年年都是第一名。我以前也打聽過工科院校英語專業(yè)八級統(tǒng)考的情況,有一次到上海化工學院,現(xiàn)在叫華東理工大學,去找他們領導了解情況,他們的八級考試通過率只有百分之幾。而我們新辦的英語專業(yè),通過率年年都是90%以上,我覺得如果不是那么多老師在苦干,根本取得不了這個成績。
其他兄弟院校來取經(jīng),我介紹經(jīng)驗時,總是非常謙虛地說:“我們不加班加點,也不搞題海戰(zhàn)術,只要老師把課教好了,學生學好了,對付四級考試肯定沒問題?!?/p>
除了圍繞四、六級考試的改革,我們外語教學還做了其他一些有益的嘗試,包括教學與實踐的結合、英語與俄語的結合等。
為了克服一張嘴巴、一支粉筆、一塊黑板外加一個錄音機的教學模式的不足,利用實習的時間,我們還組織學生搞科技資料的翻譯工作。這些資料都來自一線,比如說兗州礦務局新進口設備的外文資料。那時候先進的設備,比如說綜采設備,都需要進口。學生拿來資料先翻譯,我們老師再逐字逐句校對。這個工作量和工作難度都很大,因為有很多技術術語,我們都不是很懂,只能是邊譯邊學,邊學邊譯。那個階段,我們翻譯的資料很多,大概有好幾紙箱子。經(jīng)過這樣的努力,我們老師和學生的外語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。
研究生外語教學出現(xiàn)的問題比較復雜。因為當時的研究生,有些人本科階段學的是俄語,到了研究生階段,又改成英語。如何讓他們完成過渡,這個問題比較傷腦筋。由于英語與俄語的發(fā)音、語法都不同,我就在上課的時候,讓他們進行兩種語言的對比。比如發(fā)音,俄語比較簡單,基本上是一個字母讀一個音。而英語發(fā)音麻煩,一個字母有好幾種讀法。語法教學當中,英語當然比俄語簡單多了,俄語都能學得很好英語還會差嗎?在這種對比的基礎上,英語課文教完后,再翻譯成俄文發(fā)給他們,讓他們自己對比。這樣的對比,效果很明顯,學生的信心也得到了加強,學起來也變得輕松。
經(jīng)過我們的努力,學生的英語越學越好,我們的成績也越來越大,并成為當時山東省外語教學研究會的典型。后來,我也被評為學校優(yōu)秀教師、山東省優(yōu)秀教師。1986年,我校外語教研室又被煤炭部評為先進單位。
選自《科大故事①》(2016年9月出版)(講述:柴之良 整理:許志偉)